用户名:  密码:      注册
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| 收藏 高中版  初中版  教育教学研究  
您的位置:作文成功之路 》 定点钻探

拾起散落世纪长河的童年
时间:2009-08-28 来源: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编辑:作文成功之路 查看次数:3275

 

[小 引]
  “池塘边的榕树上,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;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;黑板上老师的粉笔,还在唧唧喳喳写个不停,等待着下课,等待着放学,等待着游戏的童年……”
  罗大佑的一首《童年》,勾起了多少人对往昔的回忆。让我们走进20世纪各个年代不同名人的童年,来感受我们伟大民族的时代变迁,来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童年吧!

  我的家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,祖辈居住在天津郊区的一个大镇——咸水沽,以养木船贩运关东的粮、米为生。不过,到我出生,家道已日渐败落。我的母亲李彩凤虽没上过学,可她生来就非常喜爱文学艺术,羡慕自己堂兄弟能够读书、念诗。我10岁左右,母亲开始给我讲《红楼梦》。毕竟年龄过小,我能听懂的很少。因常听母亲讲《红楼梦》,念初中时,我第一次打开了堂舅送给母亲的那本《石头记》。可是一开头就读不下去,什么“作者自云……”一大篇,觉得沉闷乏味,扔在了一边。从小记忆力超群,“过目成诵”。一篇《滕王阁序》,默读3遍即可背下来。至于数、理、化,差不多门门考100分,失利的时候很少,外号叫“铁第一”。但一到高中,我对那些只有“数据”、“逻辑”而与才华情志无关的课程,逐步失去热情,没了兴趣。


                 (作者是著名学者、资深红学家。选自《现代教育报》,题目为编者加,下同)

[点 击]
  怪不得人家是红学家呢!原来从小就听妈妈讲《红楼梦》了。看来要想有一个好的人生开端,这“起跑”可是一定要注意的。现在不是说,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吗?有道理。

 

 

  我童年时代,家里非常穷,不光上学有困难,连吃饭都是有困难的。
  当时的小学老师是村里面比较有学问的一个人,教一到四年级。每家给老师些粮食,算是孩子的学费。
  我们都在一间教室上课,分成4排,一排一个年级。上课时老师先从一年级讲起,其他年级可以在座位上看书或自己玩,每个年级讲10到20分钟。一堂课就是把4个年级都教一遍。休息一会儿,再来一遍。
  初小上完,我到离家10里路远的地方上高小。那时候我十一二岁,每天都是步行去上学,带着中午饭在学校吃,晚上回家有时候月亮都出来了。每天来回要经过一个小山,小山上有棵小松树,晚上远看像是什么动物,有时挺吓人。而且,路上偶尔还有豺狼、老虎出没。我上学时就带个棍子来回走,真碰上也没办法,只有拼命了。
  小学时的科目有《国文》、《算术》,也学些历史。小学毕业我的成绩比较好,家乡的父老们动员我家里让我去上中学。
  我考取了江西省立吉安中学,现在这个学校叫白鹭洲中学。
  我上中学也是很困难的,交不起学费。学期,家里把谷子全卖掉给我交了学费。第二学期就交不出了。我请求缓交学费,学校知道我的家庭情况,非常同情我,就同意了。
  抗战时期,物价飞涨。开学时要缓交的学费,到放假时也就只够吃两顿饭了。学校一看就这么点钱,算了吧,就不问我要了。
  初中时,我们每个人要带一个小灯。这个小灯就是在竹筒上放个小碟子,碟子里倒点油,放两根灯草。但是,这需要打油,我没有打油的钱,只好坐在同学旁边“借光”。我当时成绩很好,同学喜欢我坐在旁边,这样便于问我一些问题。就这样,我完成了初中学业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作者是中科院院士、著名学者)


[点 击]
  有人说,贫穷是人生的一笔财富。读了本文你一定会认为这话有道理。从作者那缓缓的叙述中,可以看出作者对那段艰难的求学时光还是很怀念的。的确,那难忘的求学时光是作者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 

 

  六一儿童节到了,希望我们的少年儿童都能够过一个快乐的节日。儿童时代应当是最快乐的时代,少年儿童应当有一个欢乐的童年。
  我们那个时代,物质条件非常差。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,学校里没有什么文体器材。记得有一次,校长买回来两个皮球,我们简直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喜讯。因为以前没有见过皮球,见到这两个大皮球,大家可高兴了。学校对这两个皮球也保护得很好,放了学必须交回去,由校长把它锁到柜子里。
  我们没有什么玩具,常常采来没有成熟的柚子(南方的农村柚子很多),在地上将了,然后当足球踢。找一块平地,摆上两个石头做球门,就是“足球场”了,几个人攻,几个人守,踢得兴高采烈。我们吃完饭就踢,一有空就踢,经常踢得满头大汗。有时候因为踢球,小腿碰伤了,青一块紫一块的,父母问起来,即使痛,也不说,因为怕被禁止踢球。这些回忆起来都是非常有趣的。
  我们也喜欢学习,喜欢背诵古诗词和属于早期教育的“读物”。这些“读物”都没有书本,像《增广贤文》《三字经》《幼学故事琼林》等,只能通过口耳相传、口诵心记的方式学习,但我对这些东西记得很牢,印象非常深刻,有的内容现在还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。
  那时候有很多值得回忆和留恋的趣事。我家门前是一条小溪,由于没有污染,小溪里小鱼、小虾挺多。我们经常去抓,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方法。因为水浅,溪里有很多石块,只要往里面丢两块石头,受了惊吓的小鱼就会躲到岸边的洞里,或者石块底下。这时,只要小心地将它可能会出去的地方封住,就可以抓住鱼了。
  抓螃蟹也是有技巧的。不能去抓前面,要按住它的背,然后从后面抓它,它的钳子就夹不到你了。当然,这是被它多次夹过之后总结出的经验。
  我们还用火把去照泥鳅。等待插秧的那一阵子,田里有浅浅的水,因为天气闷热,泥鳅到晚上就会出来。拿火把一照,泥鳅见了火就停住不动,这时用一把专门打的上面带有锯齿的火钳似的东西,很小心地插到泥鳅的颈部两边,然后突然一捏就将泥鳅夹住了。农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捉泥鳅到市镇上去卖。刚开始我们跟着大人去,后来就自己去。
  那时候,孩子们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,可选择的活动项目比较多。虽然物质贫乏,但是穷有穷的玩法,像过家家,猫捉老鼠,还有跳房子,打弹子,滚铁环等。有的家长会手工,教孩子叠纸船、纸飞机、小衣服、猫、小鸟,等等,孩子拿着这些东西再教给小朋友,于是大家就都去学。
  因此,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比较充裕的课余时间。我们的课余活动是多种多样的,由小朋友们自由去选择。那是以兴趣为导向,然后自由地选择,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小孩子的自主性,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。
  所以,还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者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)

[点 击]
  读了这篇文章,你的心里一定痒痒了吧,这样的童年生活真是充满了童真童趣,让人回味无穷。看,那“兴高采烈”的踢“球”,那“口耳相传、口诵心记”的学习方式,那“值得回忆和留恋”的“抓螃蟹”“照泥鳅”等真让我们现在的孩子羡慕啊!还是作者想得周到:“还是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。”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。

 

 


  我出生在1943年。抗战中,分别从上海、武汉逃亡到西南大后方的父母把我生在昆明。我的儿童时代便注定了是一个“动荡的儿童时代”。抗战胜利后,我们全家跟千百万流离失所的“难民”一起,兴高采烈地回到自己的家乡,却又经历了4年的“内战”。但这样的“童年动荡”,比之我们的父辈祖辈时的动荡,却又算是充满希望、曙光在前的动荡。因为在我6岁那年,新中国成立了,新旧交替,全国上下都被一种澎湃的激情鼓舞着,大多数人的胸中都荡漾着一种光明和理想。
  不幸的是,我10岁时,久病不愈的父亲离我而去。原先还差强人意的家境发生急剧的逆转。此前,我们全家已经回到苏北老家。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兄妹4人,只得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小弟弟再度渡江去上海,在一家纺织机械厂里找了一份工作。她当时当然无力把我们全带到上海,为此,我和两个妹妹只能暂时“寄居”在苏北祖父母膝下。而祖父还得扶养四五个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叔叔和姑姑,家境也十分拮据。
  童年的生活虽然很苦,但回过头来看,对我的人生而言却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。
  那时因为工作原因,母亲不能经常回苏北老家看我们。寒暑假,我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妹妹去上海看望母亲和小弟弟。从我们县城到上海有几百里,中间还隔着一条长江,要坐八九个小时的轮船。从县城到船码头,相距十六七里,当时没有汽车可坐,只能乘坐一种叫“二等车”的交通工具,也就是在自行车后边加一块垫,客人就坐在那垫上。每次去探望,都要先乘坐那个“二等车”到江边码头,然后再换乘轮船。当时的我,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,而两个妹妹,一个不过8岁,另一个只有4岁。祖父母派人送我们到码头,上了船,以后八九小时的旅途,就只靠我这个10岁大的哥哥来照顾两个妹妹了。在船上还要吃一顿饭,行程手续都是我自己办。到了上海以后,母亲就到码头来接我们。一个10岁的男孩,带着一个8岁、一个4岁两个女孩,跨海渡江要走那么远的路,这样的事情,在现在几乎是不可思议的,但在那个年代,并非个别现象。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普遍早熟,早早的对生活都能有所承担。
  我记得童年时,看电影还是比较稀罕的一件事。我对自己第一次看电影的印象比较深。那年我还只有六七岁吧,一天听说在小学校附近的一家天主教教堂放电影,我们一帮小孩没钱买票,就早早地躺到教堂楼上,半下午一声不响,大气不出,连晚饭也不吃,苦挨到天黑电影开映才跑出来。我真的是大睁着双眼,一遍一遍地跑到屏幕后面去看,想知道银幕上那些鲜活的人啊房子啊到底是从哪里蹦出来的。在一个电影还不普及的年代,一个6岁的孩子第一次看电影,好奇程度可想而知。
  后来总算有可能去上海上中学了。妈妈还是没有能力在上海租房子,我只能住到一个亲戚家。亲戚家住房也不富裕,只能在他家三楼楼道楼梯扶手上架一块板,让我睡在那儿。我就是在那块板子上度过了我十一二岁的少儿时期。我在那楼道里做作业,读书,写我最早的诗作。
  记忆很深的就是去书店“蹭”书看。小时候上学,周末通常是在新华书店度过的。我们没钱买书,那时图书馆也没现在多。我们常常去新华书店“蹭”书看,一看就是一下午。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卡通书,有的是小人书、连环画什么的。有些文学巨著,像高尔基的“人间三部曲”,就是在书店里看完的。虽然站着,但我们看得同样津津有味。这种现象在当时也很普遍,每到周末,新华书店就会出现一些结伴来的、衣着朴素的小学生,或中学生。父母没钱给他们买书,他们为了多看些书,就只能在新华书店里过周末了。
  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,但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。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艰难之处。不管情况有什么样的变化,不愿吃苦、怕吃苦、只想享受的一代人是不会有出息的。心里只有自己,而完全没有社会、大众的一代人也是不会有大出息的。这样组成的民族整体也是不会有大出息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作者是著名作家)


[点 击]
  俗话说:“贫穷的孩子早当家。”一个10岁的孩子带两个妹妹跨海渡江到上海,“早早的对生活都能有所承担”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当然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看电影,去新华书店“蹭”书看等有趣的事情,让我们看到“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,但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”。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此,而是想给我们更深的教诲:“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艰难之处。不管情况有什么样的变化,不愿吃苦、怕吃苦、只想享受的一代人是不会有出息的。心里只有自己,而完全没有社会、大众的一代人也是不会有大出息的。这样组成的民族整体也是不会有大出息的。”这才是本文的关键所在。

[练习设计]
  1.读了这一组文章,有什么感想?写一篇感想文。
  2.读了这一组文章,有什么联想?写一篇联想文。
  3.读了这一组文章,有什么冲动?比如想不想了解你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、外祖父外祖母乃至亲戚邻里的祖辈、父辈的童年?采访采访,将所得,写成一篇文章。


[小学]《落红》
[小学]一煮就“脸红”的龙虾
[小学]幸福是什么
[小学]我爱玩“抓特务”
[小学]迷人的喷泉
[小学]小学是个快乐的“少儿
[小学]一把金斧头
[小学]我希望能有一个哆啦A梦
[小学]小草的意志
· 我寄去的购书款为何还没收到
刘老师:您好!我于8月18日给您部寄去书款,欲买一本《中考作文制胜要领演练范例》。2...
· 有点疑问
一个偶尔的机会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,很好!我很希望订阅这本书,不知该怎么订阅...
· 如何投稿
请问:稿件是否直接发送到杂志上所刊登的电子邮箱呢?多长时间能知道稿件使用情况?谢...
地址:大庆市开发区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社 邮编:163316
联系人:刘志超 电话:0459-6292389 6292391 6292390
网站制作与维护:久久网络 黑ICP备09054580号